HE LAN SHAN WANG PING
10月31日晚,长沙潮宗街一处脚手架和墙体突然垮塌,压倒多名过路行人。事发时正值街上人流密集,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、逛街消遣。视频里,画面灰尘滚滚、刺痛人心,热闹的夜色顷刻间陷入混乱。这场事故也让人们重新审视“网红街区”背后的隐忧。

新闻配图
潮宗街——老长沙人最熟悉的地名之一。它见证了老城的烟火,也承载着“网红经济”的繁荣。它的改造本意是让历史街巷焕新,但如今的事故提醒我们:在追求视觉和流量的改造浪潮中,公共安全问题正在被悄然忽视。
近年来,全国多地的网红街区都在快速兴起:西安的永兴坊、成都的宽窄巷子、武汉的黎黄陂路……几乎每个城市都在走老街出圈的路子。据住建部数据,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.6万个,改造利用面积达78亿平方米。城市焕新带来了人气,也带来了隐忧——改造速度常常快于监管速度。有的街区为赶工期临时搭建装饰,有的商户频繁改造房屋结构,却缺乏严格审批与安全检测。潮宗街的坍塌,正是这些隐患积累的缩影。
老街问题的根源,在于城市更新中过度追求“面子工程”。“修旧如旧”往往被简化成“刷墙上漆”,而真正的安全改造,结构加固、隐患排查、长期维护等则是投入不足、执行不严。审批环节被压缩、监管人手有限、责任链条模糊,导致公共安全红线被流量热度一点点蚕食。
要让城市更加“活”起来,更新的逻辑必须从“焕新外观”转向“更新机制”。放眼国内外,已有不少成熟经验值得借鉴。在山西平遥古城,地方政府实行分阶段修缮与长期维护机制,建立专项保护基金,把安全加固与文物保护同步推进,保证“修旧”不只是表面翻新,而是结构重塑;在上海新天地,改造前必须经过完整的结构评估与抗震设计,每一次施工都有检测与备案,真正让“设计先行、安全为先”。
因此,要想让老街焕新不塌,关键在于三点并行——制度保障、资金支撑、公众参与。制度上,要建立改造全过程的安全评估与追责机制,让监管不再“只在纸上”;资金上,应将安全加固列为刚性预算项目,专项资金专款专用,杜绝“预算花在外立面”;公众上,可借鉴首尔的做法,建立居民与商户的安全责任登记制,让街区治理由“被监管”转向“共参与”。只有当安全成为更新的前提、而非附属,老街的烟火气才不会因一次事故而熄灭。
潮宗街的坍塌,塌陷的不只是砖石,更是对那种重表面、轻里子、重流量、轻治理的“网红式更新”模式的拷问。真正的城市魅力,不在于吸引多少打卡镜头,而在于能否为每一位居民和游客提供安全、安心且有品质的公共空间。
城市的繁华可以包装,但公共安全绝不能妥协。流量可以让街区红起来,但唯有安全,才能让城市长久下去。希望下一次,人们再提起潮宗街,是因为它的烟火重燃,而不是新的事故。
作者:米媛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卓越班
指导教师:谢明辉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